特色民宿始发力,乡村旅游再升温

  • 发布时间:2015-10-28
  • 作者:admin
  • 来源:壹度创意
  • 浏览次数:1882 次
  通过百度指数,我们会发现,“民宿”是2014年以来才逐渐进入人们视线的,而今年以来,民宿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色民宿项目不仅可以提升当地的人气和经济,也能够串联起当地的产业链,极大地刺激乡村旅游的发展。
  1、——小小客栈分外红火,民宿旅游串起产业链
  今年“五一”小长假,象山县花墙村的农家客栈分外红火。村民朱爱芳说,假期首日就有50人预订。
  近年来,依托乡村旅游景区、山海旅游资源以及民俗特色文化,象山不少农户积极发展民宿类旅游项目。因为准入门槛低、风险小,“淡季居家、旺季纳客”等特征,农家客栈非常适合一家一户来经营,从而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目前象山花墙村已建成农家客栈13家,和3家旅行社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农家客栈项目的开展,不仅帮助农村妇女等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甚至促进了外出打工人员的“回流”。
  不断涌现的民宿,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显现——在象山,农家客栈项目的升温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葡萄、柑橘、土豆、土鸡等农特产品的销售,逐渐形成了一条产、销、游有机结合的产业链。
  2、合岭—围绕城市人的需求做文章,政府扶持民宿发力
  “合岭的猪头肉,娘岭坞的烤全羊。”随着合岭村的名气日渐响亮,来这里的游客是一拨接一拨,但是游客往往是早上来下午走,连一天都待不了。为了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留住游客,旧县街道决定将合岭村定为民宿试点村,引导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民宿,让游客来这里体验美丽乡村的慢生活。
  “我们发展民宿经济,主要是围绕‘城里人向往农村’这一需求做文章。”
  说起发展民宿的理念,该街道负责人说,都市人很渴望体验农事,融入乡村生活,但找不到好的途径。而民宿让旅游从单纯的看景升级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起热闹的农家乐,民宿不像旅游,更像是人们安静生活的地方,是身心休憩的乐土。
  民宿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充满人情味。
  这里有蔚蓝的天空、秀丽的山水、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还有齐全的设施,现代的装修。早晨有主人微笑着招呼你吃他们准备的自制早餐,晚上睡不着还可以与主人或其他住客聊聊风土人情、所见所闻。民宿为合岭山村乃至整个旧县街道的乡村游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相比知名景点的爆棚和混乱,合岭的民宿显得火热而有序。
  “高山湖农庄”民宿经营者张关荣说,这里80%的客人来自外地,其中不少还是回头客。很多客人都是自己驾车而来,也有不少是举家出游的。客人喜欢的就是这里的宁静和清新,可以一家人散散步,也可以一个人发发呆、看看书。
  合岭村民宿采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融垂钓、果园、休闲、度假于一体,未来将形成高、中、低三种不同的住宿与休闲档次,分别接待不同的消费人群。目前,合岭村从事民宿经营的有12户,共有床位167张。自今年营业以来,接待客人5000余人次至目前营业总收入达20万元左右。
  合岭村民宿的良好发展势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为推进民宿产业的发展,去年,旧县街道专门出台了《旧县街道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合岭村民宿旅社装修验收标准》,加强对“民宿”行业的支持补贴、监督检查、行业管理,推进了“民宿”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了让老百姓更多了解民宿的特色,也大大提振了村民发展民宿的积极性。
  发展民宿经济,关键还在于经营。为推进当地民宿项目的市场化运行,街道与村干部不仅对民宿经营业主和服务人员多次进行食品安全、烹饪技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还带领村民去外地发展较好的农宿村进行考察。 
  3、西巷——创意推动发展,“乡愁”民宿经得起市场考验
  如今,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都面临着精品匮乏、发展模式粗放、游乐项目简单粗劣、同质化严重的瓶颈考验。推动乡村游进一步发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靠“创意”的力量来再激活、再发展。
  创意就是财富,好的创意要善于整合资源。
  名不见经传的太湖村落西巷,将村民的闲置房屋统一改造为民宿,设计开发一个以“乡愁”为主题的民宿区。游客到慕名来村里休闲度假,可以吹吹太湖风、晒晒太阳、发发呆、品品咖啡、种种菜、骑骑自行车、听听蛙声……充分享受农村的慢生活,走时还能带一些村里的茶叶、杨梅、枇杷等土特产。
  这样的创意“民宿”把村民闲置的房屋资源,村里的农业、文化、生态、休闲、健身等各种资源都串联了起来,整体提升了资源的价值。
  创意要有个性,避免千村一面。
  苏州农村像西巷这样的村落多得像星星,开发农家客栈的村落也不在少数,真正让游客记住西巷民宿的点睛之笔,是“青蛙”——
  西巷周边有60多种青蛙,每到晚上蛙声一片,设计者抓住这一特色,定位西巷为“青蛙”生态村,让城里人“到西巷做一只回归的青蛙”,这样的创意正好迎合了久居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城里人的需求。西巷四周用形态各异的“青蛙”装点,游客一踏进村就能感受到“青蛙村”的特色,白天在村里发呆,晚上听青蛙“唱歌”,这样的意境勾起了城里人的无限乡愁。
  创意是否有生命力,还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西巷民宿”的创意只是一个好的开头,产品要赢得市场,关键是产品的内涵,如何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让游客回头;硬件建设好了,软件如何跟上,这些都是管理者应该面对的问题。只有内涵和形式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样的创意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走向田野乡间。同样,也只有把游客的脚步留住了,美丽的乡村游方能真正有人气、有财气、有灵气。
  作为激活乡村旅游的新动力,民宿经济有望成为发展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这是值得每个乡村旅游策划者都密切关注的一个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