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互促,创新发展新路径

  • 发布时间:2015-08-31
  • 作者:admin
  • 来源:壹度创意
  • 浏览次数:1103 次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安徽在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毋庸讳言,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上,一直有争论。将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由于受资金影响,古民居的保护一直是个难题。一座古民居修复了,由于没有利用,它“活”不起来,要不了几年,又要重修,陷入了被动保护的恶性循环中。
  2009年11月,黄山市委、市政府启动了“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个结合”的新路子,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公益组织、产权人通过出租、认领、认购等办法参与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利用。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更导入了市场和创新意识,使一批古民居在保持原有徽派元素的基础上,创新使用功能,打造了一批如猪栏酒吧、黄岳画院、义义会馆等独具徽文化风格的乡村艺术会所、民俗客栈、传统手工作坊、特色小酒吧等旅游新业态,受到市场欢迎。
     黄山民营资本还利用“百村千幢”工程异地保护利用政策,建造了秀里影视村,电影《苏乞儿》、《党的女儿》、电影版《武林外传》均在那里拍摄。自2011年6月开门接待游客以来,已有6万多人次游客买票进村参观,成为黄山旅游市场上的新星。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黄山的旅游内涵,更推动了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
     2009年10月,亳州市委、市政府实施机构改革,将市旅游局和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组建成亳州市文化旅游局。同时由政府出资注册成立亳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对全市景区景点实行统一经营管理。这一改革使原分属不同部门的文化资源得到迅速整合和开发。例如,亳州市对花戏楼景区(街)进行了改造,将原面临破产倒闭的景点——三国揽胜宫改造成了亳州市博物馆,旅游线路和营销政策相继推出,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改革创新,还要求创新文化的传承和表现形式。近几年,安徽打造出一批旅游演艺节目和人文景点。如总投资上亿元的大型多媒体现代歌舞《徽韵》,投资约6亿元的安徽名人馆,总投资达30亿元的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一期工程,投资5.45亿元的安庆5000年文博园等相继建成。
     国家旅游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自觉地把旅游业作为先进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努力提升旅游业的文化精神。我们要明确旅游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包括自然景观在内,全行业和所有景区都要参与其中。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不仅仅是人文景点的责任。
     山岳性景观同样具有文化属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们的眼里,“黄山是中国的名片,”名片所代表的当然包括文化。许多游客到了黄山,看到路上这么干净,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在路上吃零食丢下的瓜皮果壳放入塑料袋中拎着,一直看到有垃圾筒才扔掉。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这些举措,都使景区成了展示文明、传播文化、寓教于游的场所,成了文化与旅游互融发展的典范,成为旅游推动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阵地。
     在当今知识爆炸和互联网时代,发展文化旅游,要注重引入科技成果,打造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相对安徽皖南和皖北,芜湖市历史文化积淀较弱,但正是引进了“方特欢乐世界”,而使全市旅游呈现后来居上之势。
     方特欢乐世界由深圳华强集团投资15亿元兴建,是以科技和幻想为主题的旅游乐园,成为安徽继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之后的又一张王牌景区。深圳华强乘胜追击,在芜湖再投18亿元,建造了以高科技为核心特色的芜湖方特梦幻王国,2010年年底开园试营业,一年来已接待游客145万人次。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使安徽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探索中,走出一条新的路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