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主题论坛”举行

  • 发布时间:2015-07-14
  • 作者:admin
  • 来源:壹度创意
  • 浏览次数:2613 次

到黎平肇兴感悟侗乡风情、民族文化,到西江千户苗寨体验伏牛风情、农家之乐;走进赤水竹海,感受丙安古镇之魅力,徜徉开阳南江乡村游十里画廊,留宿精品乡间客栈……乡村旅游已成为贵州旅游的“金字”招牌,美丽乡村是民族文化的见证,是农耕文明的缩影,是淡淡乡愁的寄托。
    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的主题论坛之一,6月28日,“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主题论坛”在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办。来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中国、德国、瑞士、南非、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研究和投资机构、旅游企业和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山地生态保护与利用,共谋乡村旅游发展与转型,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实践。
    ● 构建绿色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贵州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倡导者、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副省长蒙启良表示,近年来,全省上下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绿色成为奋进贵州的底色,发展与生态比翼齐飞,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贵州的发展进程、精神气质和外在形象也因为生态文明建设而发生了深刻变化,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贵州正走向世界的最前沿。2014年,全省接待游客3.21亿人次,同比增长20.08%,旅游总收入2895.98亿元,同比增长22.16%。
    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对省情的科学把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始终秉承保护青山绿水、利用青山绿水、美化青山绿水、建设青山绿水的“四个青山绿水”,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大力推动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加快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构建以5A级旅游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为载体,以观光、避暑、休闲、度假、康体、科研、文化体验和环境保护为内涵支撑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让游客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形成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蒙启良认为,贵州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环境是生态的,生态的资源应该变成生态的成果,让更多人来分享。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指示精神,立足山地生态实际、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旅游发展,用旅游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用敬畏自然的心态去对待点点滴滴的旅游开发,道法自然,最大限度地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多给生活“添绿”、多为生态“留白”,让守住“两条底线”重要思想落地生根,使旅游业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 乡村旅游“贵州模式”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旅游形态之一,我国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正持续释放,成为兴农富民的重要途径和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据统计,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约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三分之一;乡村旅游收入达3200多亿元,同比增长15%,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3300万人,人均增收9700元。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可达5000万人,每年可带动约100万贫困农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乡村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旅游局原局长、中国旅游协会会长邵琪伟表示,贵州山地资源丰富,城镇、村落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多元,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多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发展和生态两条主线,坚持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重点突破、集聚发展”的“贵州模式”,不断追求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这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对充分释放旅游业综合带动功能,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 山地和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文化
    “山地和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文化,贵州应该通过保护好文化生态来引导山地、乡村旅游发展。”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及执委会执行干事徐京表示。“喝杯清茶听首侗族大歌才是真正的体验。”徐京认为,开发不等于建设,脱贫不等于破坏,理念不澄清建设就等于破坏,造福不等于主宰原住民,发展山地和乡村旅游,应有社会文化成本的考虑,应有到访者需求和原住民的利益需超出政府项目的考虑。守住文化底线不是单纯的保护而是长期的投资,文化生态才是真正的金山。
    会上,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代表与会者,发布《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贵阳共识》。与会者一致认为,山地生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环境中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加强山地生态文明建设,维系山地自然与人文生态,促进山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山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山地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泉,山地生态的复杂性、脆弱性告诫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守住生态底线。如同珍惜我们的眼睛一样珍惜宝贵的山地生态。乡村旅游特别是山地乡村旅游,应当以促进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为当地人民创造就业机会、摆脱贫困、增加收入和提升发展能力,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服务为宗旨,使乡村旅游既能为民众带来幸福感,为游客带来愉悦感,又能让青山长在绿水长流,生态长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