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互联网+”好时代,看康县如何玩转乡村旅游

  • 发布时间:2015-08-28
  • 作者:admin
  • 来源:壹度创意
  • 浏览次数:1626 次

(一)美丽新农村,做足旅游“含金量” 
 康县有许多原生态的美景,以前,这些地方因为远离城市,道路难走,少人问津。而现在,这些资源通过打造美丽乡村串珠成链,成为一个不要门票的大景区。
 步入互联网+时代,康县更是探索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在线下做足旅游内涵,每逢节假日,凤凰谷村、大水沟村、花桥村等美丽乡村游人如织,成为康县的一块金字招牌。

游客来了“有看头” ,景点式美丽乡村串珠成链 
 “门前河里群鸭戏水,山上林中鸟声清脆,青瓦白墙的房屋,炊烟袅袅……这里就像一幅漂亮的五彩画,太美了。”在王坝乡大水沟村,来自汉中的游客张新亮感慨地说。
 目前,“寻梦.2015中国最美乡镇”———“甘肃省最美村镇”推荐活动正式启动,大水沟村便名列候选名单。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有硬件保障。康县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诸多如大水沟村一样的美丽乡村建设。
 利用县内古树名木繁多等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康县坚持“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品一韵、一家一特”,截至2014年底,已在全县350个村庄中打造了211个美丽乡村。
 “这些乡村极具地方特色,并且通过乡村舞台建设,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堪称景点式美丽乡村。”康县县委宣传部部长郭力逢介绍。
 村村有景观,户户有特色,其“古树名木+乡村舞台+民俗+特色产业”的乡村旅游新模式,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康县还以美丽乡村为依托,以县城为轴心,形成了县城至望关历史文化风情线、县城至王坝山水田园风情线、县城至阳坝生态茶园风情线。
 康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6.7%,其中国家4A级景区阳坝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美丽乡村镶嵌其中,串珠成链,已然成为一个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

让“乡愁”看得见、摸得着 ——“吃+住+游+享”,提供多样化服务 
 千年桂花十里飘香,康县白杨乡桂花庄,因村内有一棵近1500岁的古老桂花树而得名,每到花开时节,引来不少游客观赏。
 来到这里的游客还可以享受中医药保健,品尝农家饭,在“枫林桂花庄土特产”实体店购买木耳、香菇等土特产……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康县大力发展农家客栈、农家乐、农家超市,着力打造“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全程式、多样化服务。
 为了能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康县在全县12个乡镇36个村123户具有建设条件的农户中实施“十村百户千床”工程。2014年全县共有农家乐74家,农家客栈24家。
 以城关镇凤凰谷村为例,截至6月24日,该村已建成8家农家客栈,共有29间客房74张床位,已于4月份投入运营。
 特别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不少地方借助当地自然资源,种植原生态的特色农产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离大自然太远,但现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这里的游客能亲耳听到鸡鸣狗吠,寻找农耕乐趣,这才是真正的乡愁。”望关乡党委书记杨志康说。

探索乡村旅游新机制 ——“公司+农户”运营模式提升竞争力 
 为了强化对全县乡村旅游的管理,康县于2014年12月份成立了康县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康县乡村旅游管理、执法、规划、培训等工作。
 康县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主任辛福国介绍,如今,宋沟村、大水沟村、玄麻湾村等3个村被评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花桥、玄麻湾、大水沟、凤凰谷、段庄、桂花庄、刘家坝、青林沟、宋沟等9个村2014年被列入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
 这其中,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凤凰谷村无疑是个较为成功的案例,该村成立了康县凤凰谷乡村旅游度假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运行方式,培育致富能人,带动了群众致富。
 凤凰谷效应在放大,为了加快康县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经营的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企业化管理运行,康县决定成立“康县景盛乡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辛福国介绍,企业性质属于县政府国有独资公司,负责康县乡村文化旅游业开发经营,经营管理康县乡村文化旅游国有资产并承担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该公司将依托全县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乡村酒店、乡村旅行社、乡村购物中心、乡村文化旅游服务技能培训、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文化艺术品加工、农耕乡情文化体验等相关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集团化开发经营。公司目前正在筹备注册当中。
(二) 依托互联网,对接旅游大市场
    要做乡村旅游,一手得有资源,另一手还得有市场,如何将资源和市场紧密相连?
    互联网+时代,康县探索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不仅线下做足旅游内涵,而且在线上宣传营销造势,打造乡村旅游新模式。
    乡村旅游“触网”,架起了游客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康县乡村旅游0.82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63.8万元。
线上吆喝推介——成本低、传播快,如诗如画引游人
  今年来,家住兰州市的吴先生在微信朋友圈里经常看到康县美丽乡村的镜头,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村庄让他时时涌起在当地走走转转的念头,终于在端午节时成行。
 近两年来,陇南市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带动兴起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宣传营销的新平台。
 紧跟时代潮流,康县突破传统旅游宣传营销模式,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推介,全力提升美丽乡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进行乡村旅游的营销,具有成本低、传播快等优势。”望关乡党委书记杨志康说。
 杨志康所在的望关乡便十分注重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其“微望关”微信公众平台开办于去年10月1日,开办以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望关,来这里旅游。
 不仅仅在望关乡,打开“康县乡村旅游”的微信公众号,可以看出“亲近自然——康县乡村采摘瓢子体验游”“精品线路一日游”等许多推介内容。
 “游在康县”、“食在康县”、“康县特产”……康县发布这一系列专题报道,更是大大提升了康县外在形象和知名度。

电商旅游相结合,“旅游+休闲+购物+新体验”
 “我们山里有好东西呢!我希望这些东西能销往全国。”在白杨乡桂花庄,大学生村官刘慧兰说。这个康县女孩在工作之余负责起了村里的网店,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把康县的特产销往全国。在康县,像刘慧兰这样的淘宝店主还不少。经过一两年的摸索,已建立了“网店+实体店”的经营模式,并不断开发出具有康县特色的旅游商品。
  这些网销产品体验店,将特色农产品销售跟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结合起来,以旅游人群和农特产品消费群体为主体,将体验店一分为二,一边供游客休闲娱乐、免费品茶、观看茶艺、民俗文化表演;另一边供游客进行实物购买体验。
 这样一来,吸引来的游客不仅仅是来观光的,即享受了‘管吃管住’的一体化服务,更是在尽兴后买走农产品,以此提升了旅游附加值。
 不仅如此,康县电商中心还与阳坝镇贫困村未子沟村、蒋家沟村的部分茶叶种植农户、龙神茶厂达成协议,凡是购买“龙神”牌茶叶的游客,只要“扫一扫”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找到购买茶叶的“原始出处”。
 茶叶、木耳等绿色农特产品系列;奇石、根雕等文化产品系列;黄酒、二脑壳等特色饮食产品系列;羊肚菌、香菇等野生菌类保健产品系列……
 一个个原生态产品,在网上打响了土特产品牌,实现了“店铺很小、仓库很大、网络很畅、销售很远、效益很高”。 
 打造全新运营模式,实现互联网与旅游深度融合
  线上,是以网站、移动APP等为产品销售平台,以微信、微博等社交渠道为营销互动工具,便于用户获取、营销互动、交易支付。
 打开康县旅游网,在其子网站“康县乡村旅游网”上,首页便能看到凤凰谷的几家客栈,上面展示着客栈的图片,还有订房电话。
 通过创建运行这一网站,对于创建成功的凤凰谷8家客栈实现网上订餐订住,加大了宣传力度,也方便了游客。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用户通过互联网渠道订票到景区游玩,享受当地的吃住行乐旅游一体化服务,以旅游服务带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用景点认知加速消费者线上农产品下单的步伐。
 搭上“微时代”快车的康县乡村旅游,正焕发出勃勃生机。2014年,共接待乡村旅游游客人数64.16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09万元。
 今后,康县将继续依托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势,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旅游深度融合,继续有效解决游客查询景点、预订门票、选择农家乐等问题。
  可以展望的是,游客到时只需指尖一点,便能尽情享受“智慧乡村旅游”,看什么、吃什么、住哪里、怎么走……都能随时随地查询解决。

(三)站上新风口,探索乡村旅游O2O
 O2O模式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全新商业模式。其重要特点是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旅游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
 线上线下融合,对刚刚起步的康县乡村旅游来说,农产品和旅游市场不再是“各自为战”:卖特产的寂寞地卖着特产,卖风景的默默地卖着风景。
 经过融合,在线旅游市场的产业链也愈加成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下一步,乡村旅游发展之路该怎么走?康县有着自己的探索和思考。

完善基础:让线下底子更牢固,线上推广更得力
 “比起我去过的其他一些景区,阳坝景区更原生态,空气质量更是没得说,特别适合我们老年人休闲养生。”在阳坝景区采访时,正遇到张清民等十几个从来自兰州的退休老职工。
 张清民和他的同伴们是下午五点多到的,住在渡畔水居农家乐,他说自己是这里的“回头客”,价格合理,卫生条件很好,他们自己做饭吃也很方便。
 渡畔水居客栈的主人叫刘树斌,2013年建起农家客栈至今,共有21个床位,去年住宿加上餐饮纯收入达5万,今年五一期间,共收入1.2万多元。
 建立基础设施保障,提供完备的景点网络、交通、医疗卫生等设施,是实现智慧旅游的硬件保障。
 但我们采访发现,并不是每家农家客栈的人气都和渡畔水居一样旺。在基础设施方面,正在进行的“十村百户千床”创建工作中,仍有部分农户认识不够,观念落后。同时,已经创建好的农家客栈中存在建设标准不高,配套设施不齐全等现象。
 而一些较偏远的乡村还没有实现WIFI全覆盖,这样导致线上发展受阻,而游客来到景区手机登媒介无法顺畅联网,也影响了“留客”。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各项工程建设进度。”康县乡村旅游办公室主任辛福国举例说,将加快“十村百户千床”工程创建工作进度,提高质量标准,确保更多的农家客栈早日投入运营。

提升内涵:改变单一模式,丰富乡村旅游新看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各地风物不同,融入当地景观和人文特色的旅游产品也不尽相同。
 在城关镇采访时,党委书记武亚华介绍,该镇吴家沟发展的康县吴家沟手工刺绣有限公司有员工67人,促进了妇女就业。黄家坝村的康县古酿黄酒责任有限公司所酿制的黄酒也深得客人喜爱。
 类似于此,这些文化产品丰富了乡村旅游载体,加大了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力度。
 而反过来,这些文化产品除了依托本地销售外,更多的是寄托于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外地来的游客推广、销售,实现更大的效益。
 辛福国介绍,康县乡村旅游今后还将深入挖掘地方农耕、传统手工艺、饮食、建筑、民间演艺、民俗风情等民俗文化,改变之前的单一模式。
 “通过地方民俗文化巧妙融入到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丰富新的看点,增加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同时,依托全县旅游商品资源,在原有旅游商品的基础上,康县将继续加大旅游商品的研发力度,逐步增加乡村旅游商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而在线上,康县还将完善乡村旅游网站,制作宣传折页和专题片,二维码,举办各类节会,采用新时代多媒体宣传手段,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探索方向:游客数量增加、消费倍增、满意度提升
 线上旅游商家希望吸引到的消费者不仅仅是来景区观光的,他们想让游客在“管吃管住”的一体化服务中,提升旅游附加值。
 而线上的农产品商家也不再将目光锁定在“卖货”二字,他们的目标是让消费者在吃好的同时,顺便玩个痛快。
 “农产品+旅游+电商”,互联网时代,这种应运而生的新模式是多方整合的产物。线上+线下,实则是将服务挖得更深了。
 毋庸置疑,在竞争激烈的电商时代,谁能服务好消费者,谁将成为最后的胜者。
 结合各乡村旅游景点的特色,整合乡村各项地理信息、人文资源信息,建立相应的智慧旅游基础服务系统,为乡村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专业服务。这,无疑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笔者也建议,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和创新相应的乡村旅游智慧产品,如特色活动智能解说、智慧乡村住宿等,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增强游客的智慧化体验,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增加、游客消费倍增、游客满意度提升”的全新高度。
 通过推广O2O模式,努力将康县乡村旅游打造成为集高端休闲度假、中医药养生保健、康体养老享老、农家创意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甘肃乃至西部原生态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